洛桑與日內瓦,一北一南剛好位於瑞士萊芒湖畔。應該是瑞士我最喜歡的地方之一。 為了一睹SANNA設計的Rolex Learning Center,我們在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待了一整個早上,扮演大學生跟他們一起在學生餐廳吃午餐喝咖啡,正納悶這學校感覺特別不一樣,也聽到中文,各色人種,上網一查發現。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是一所世界頂尖的理工院校,校園裡有來自超過125個國家的學生,而且學費一年不用5萬台幣!!!
- Jan 28 Tue 2025 08:34
洛桑理工學院 / 勞力士研究中心 / SANNA
- Jan 27 Mon 2025 14:50
Retro & Renew
- Jan 27 Mon 2025 14:48
聖加侖修道院 / 瑞士
- Jan 27 Mon 2025 14:46
廊香教堂 / 法國廊香
這應該是我最熟悉,但也最陌生的地方. 從大學念建築系開始,廊香教堂就像腦海中揮之不去的印記.具象且鮮明的造型,我敢說就算矇著眼睛都可以大致畫出整個建築的輪廓. 經過二十多年終於有機會踏進這個空間,有一種相見如故,但又說不出話來的感動.每個抬頭每個角落都讓人不由得起雞皮疙瘩.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直到此刻,我終於深刻理解安藤忠雄所說:旅行形塑我的建築風. 創造無數珍貴的回憶,只需要一個出發的契機.多說無益,打開skyscanner,訂機票吧!
- Jan 27 Mon 2025 14:43
公東教堂 / 台灣台東
公東教堂建於民國49年,為該校創辦人、天主教白冷會錫質平神父邀建築師達興登設計並建造,當年建材稀少且昂貴,建造時便採用獨特的板結構設計,外觀採清水模工法,其重視自然光影與線條的內部設計,源自立體派藝術的影響;粗獷富詩意、簡約且樸質的建築美學,即便以現代的眼光來看仍深具指標性,在「世界文化遺產基金會」(World Monument Fund,WMF)舉辦的現代建築網路票選中,脫穎而出獲得1萬524票。
- Jan 26 Sun 2025 22:10
Urban Living
- Jan 26 Sun 2025 22:05
思惟園 / 韓國大邱
有個真心喜愛「木瓜樹」(不是我們常見的木瓜樹papaya )的人、在大邱市郊山上約100公頃的土地上種植了許多百年木瓜樹。並從2012年開始、邀請國內外建築師把這片山林打造成一座「可以冥想的植物園」。 官方的地圖標示了18個建築分布在整個山頭、因為網路資料很少、我好奇的問韓國同學是不是有些只是示意、其實只有兩三個有蓋出來?他說他也不知道、我們就走走看看吧!結果這一走走了五個小時、在18個主要建築之外、其實還有不少生態設施、例如牲畜(牛或馬)的空間、觀景平台、露天淋浴設施、自然分解廁所等等。總共超過30個。 Siza 的三座建築:一座給鳥、一座給神、一座給雕塑。都沒有人造光源。第一次深刻的感受到空間的張力來自於光線與時間、人造量體與自然環境的對話、藉由身體的移動、帶來超越五感的體驗。第一次旅行可以走一整天最後居然還意猶未盡精神奕奕,離開後深刻覺得這植物園的設計(風水)能量太強、一次真的太勉強(而且我們還有好幾個空間沒走到)、只好預約下次… 回來看照片有種想把相機丟掉的衝動⋯⋯太多的感動留在腦海裡、身體裡、眼睛(相機)只能吸收百分之一吧!
- Jan 25 Sat 2025 10:17
Vitra campus
很少有一個地方可以同時滿足建築與設計迷.但Vitra Campus做到了! 位於瑞士法國德國邊境的Vitra園區,大概是每個建築與設計迷必訪的人生清單之一,無論是園區內每一座普利茲建築獎大師的建築,或是Vitra製作與生產的上千件設計師家具家飾作品,你必須要花上一整天還不一定能走透,更可能要花一輩子才有辦法消化每一棟建築每一個空間每一個傢俱作品的歷史與意義. 我們在園區開門前就到了,Piet Oudolf設計的花園引人入勝,光在花叢小徑中遊走就讓我們不知不覺耗掉園區開放前的空閑時間.Herzog & de Meuron操刀的VitraHaus是園區的展示與接待中心,可以在這裡買票與預約導覽,當然管狀堆疊的室內交錯出各種不同風格的家具展覽空間,對於從事室內設計的我有如打開一本設計與傢俱的百科全書. Frank Owen Gehry, Tadao Ando, SANNA, Zaha Hadid, Renzo Piano, Jean Prouve, Alvaro Siza...等建築師在園區內的建築已經讓人下巴掉下來.Charles & Ray Eames為首引領的傢俱設計,更是讓人錢包破洞(園區內居然有家具OUTLET)! 總之,這是一個設計人一生必定要去的地方之一,而且只去一次是完全無法滿足的!
- Jan 25 Sat 2025 10:02
【分享】關於Panasonic TH-43LF2NW可移動電視的N種使用方式
這十多年來,家裡始終沒有電視。
大部分人如果有機會設計裝修自己的家,似乎都會把最多預算最好材質用在電視牆。因為這是招待客人的空間,面子很重要。但我一直覺得,家裡最重要的起居空間應該以情感交流為重心,焦點集中在一座冷冰冰的電視牆上好像失去了家人面對面的機會。所以我總是消極的面對「電視牆」這個議題,在台北搬了三次家,都沒有電視牆,當然也就習慣沒有電視的生活。
但也不是說不看電視,而是隨著生活型態與行動裝置的普及、資訊的傳遞或是影音多媒體娛樂,越來越不是一台單純固定在牆上的電視可以扮演。例如:兒子會在他房間玩Switch,不過是用投影機。太太在洗衣房時,也喜歡邊看iPad邊摺衣服。我則是喜歡在睡覺前,窩在臥室沙發上用notebook看一小段Netflix。偶而遇到喜歡的演唱會例如跨年101煙火或是運動賽事,則會全家一起圍在餐桌用iPad看,雖然螢幕大小與音質都差強人意,但一起為喜歡的隊伍加油或為出界的一球判決惋惜、完全不會因螢幕大小有所保留。
因為一直沒有遇到一台可以扮演多種角色的多媒體撥放器(電視),可以符合家裡每個人的需求,然後最重要的,又要可以搭配家裡的空間,所以寧缺勿濫。身為一個室內設計師,「顏值」對我來說遠比「CP值」來重要,而這點卻又是家電產品尤其是電視最缺乏的一塊。從來只有聽說空間設計要去配合視聽設備的,幾乎沒聽過電視要去符合空間設計風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