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現在人手一台數位相機、手機也可以HD錄影、甚至還可以用軟體把照片修的像大師照的一般,這在我大學時候根本是個無法想像的情況。

雖然傳統的建築系評圖要求還是以硬筆的平立剖面為主,當時我們的等角透視也是用硬筆,直到大四才有機會嘗試freehand透視圖與電腦繪圖,不過每次評圖的版面多少還是需要"拼貼"一下,例如設計說明、草圖或草模的發展、還有圖名比例尺指北等等。借助的不外乎就是照片(用底片拍然後洗出來的)與小刀、完稿膠等,與描圖紙畫的針筆圖一起裱在道林紙上,然後小心翼翼的親自護送到二十多公里遠台科大附近影印店大圖影印(這種技術現在好像已經消失了),再回到工作桌前上表現法...



畢業後準備作品集時,腦中煩惱如何把大學五年所有的作品與生活用一個畫面傳達,這裡不討論設計概念與作品集內容,純粹分享當時如何完成這個作品集封面。



最近在學生的facebook上看到他們去廢墟探險的照片,其實我當兵時每個禮拜休假幾乎都在找廢墟探險,間接的也找到了我作品集封面的拍攝場地,就是現在很夯的高雄駁二特區。



由於我的封面設計是封面連封底連封面內頁與封底內頁的3:8長型構圖,所以我需要一個夠長的背景。此時的駁二還是廢墟的狀態,某些廠房連屋頂也沒有,除了不定時有些劇團的練習與演出外,無處可躲的空曠連貓狗都懶的光顧。



不過就是因為如此,我擁有大面斑駁的牆壁可以利用,劇團演出時遺留的小學課桌椅也成了佈置的道具之一。而且我完全不用申請、弄了一整天半個人影都沒有,真應該演出一場行動劇的。



我在B&Q買了六個外型還算OK的大垃圾桶,分成PHOTOGRAPHY、GRAPHIC、ARCHITECTURE、PAINTING & DRAWING、INTERIOR...等六類,剛好是我作品集內容的分類,然後把相關的資料與成品、半成品像是資源回收般的倒進垃圾桶裡,例如PHOTOGRAPHY裡就放了成堆的底片、相本、相機、相機包、三角架等,GRAPHIC裡有當初設計的系服、基地調查時的素描本、水彩、色鉛、麥克筆、連電腦螢幕與鍵盤(因為後來開始用電腦)都帶來了。



幾乎把整個房間都移植到這個場地,連我也驚訝於大學五年居然可以保留那麼多東西,直到現在,這些東西我依然都還收著。



最後把四張照片接在一起(用電腦接),封面部分的"拼貼"則是用實物堆砌而成,可說是一個立體拼貼,說他是平面也行、空間也可以。對我來說,可以創造出物件本身之外的價值或發展出新的故事與感動,就是拼貼,也是在設計領域裡我最喜歡的事之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非關設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